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在祖国的东北部,有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首批211工程高校,东北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始建于1991年,是我国东北地区集草业科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一体的具有完整草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等院校。流动站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8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较高。师资队伍中,93%具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39.1岁,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流动站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草业科学、畜牧学、作物学、生态学、生物学、园艺学等。流动站致力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在这里,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为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学科。该学科最早源于1949年畜牧兽医专业牧草学等三门必修课程,2005年新成立草业科学专业并招生。草业科学学科肩负着生产、生态、生活“三重功能”,是农牧结合的纽带和桥梁、生态安全的基础和屏障、美好环境的向往和乐园。学科现有师资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导3人,硕导7人。草业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平台。

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果丰硕。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为我国农业科技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流动站将继续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